欧阳缚龙《女娲造人》(七上21课)教学设计及评析
更多初中语文名师课例,请点击阅读
洪镇涛《天上的街市》(七上20课)教学设计及评析
崔丽梅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(八上22课)课堂实录【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】
董一菲《周亚夫军细柳》(八上24课)
孙双金《春望》(八上25课)视频
王亚静《雁门太守行》(八上25课)教学设计
徐杰《智取生辰纲》(九上22课)教学设计及评析——追求简约设计,注重思维训练
孙双金《三顾茅庐》(九上24课)视频
胡金辉《刘姥姥进大观园》(九上25课)教学设计
注:本教学设计根据微信公众号“广州市欧阳缚龙名师工作室”的文章整理,欧阳缚龙老师的原文链接(教学实录)附后。
一、直接入题,明确学习内容
明确学习内容:读读课文、说说故事、谈谈女娲、聊聊造人、了解神话……
二、读读课文
1.师生朗读课文,强调字音词义:
女娲:nǚwā,《说文解字》:“娲,古之神圣女,化万物者也。”
抟:团,用手掌把东西揉弄成球形。
2.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?(这两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,就是课后练习一中的两段文字)齐读一遍。
3.现代神话学家袁珂将这两篇短文改编成了现代神话,请大家用一分钟浏览课文,准备复述故事。
三、讲讲故事
1.学生复述故事。
教师指导:复述要注意详略,也要有叙述和描写。例如课文中写人诞生时喊“妈妈”这个地方就要用描述的口吻复述。
2.请同学们动笔,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,参照老师给出的例句,如“走在原野,感到孤独”,接着写下去,写在书上。两分钟后交流。
学生展示:偶然照影,掘泥造人(临池照影,灵机一动);泥浆造人,男女婚配;不知疲倦,日夜造人。
3.教师展示,学生对照:
走在原野,感到孤独——临池照影,灵机一动——揉泥成人,满心欢喜——夜以继日,疲倦不堪——挥洒泥浆,布满人类——男女配合,世代绵延。
教师归纳: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神话改写,经常做这样的概括练习,能提高语文素养。
4.这篇神话有神奇性,神奇一般表现为神秘、变化、偶然、怪异、奇特…… 找出课文中有“神奇感”的句子读一读,读出神奇感。
学生朗读,教师指导:“不知道什么时候”和“变化七十次”要读得神奇一点……
四、谈谈女娲
1.从课文来看,女娲是一位怎样的神?从哪里看出来的?
学生回答,教师归纳:我们来归纳一下,女娲机灵、聪明、勤劳、慈爱、有创造力,我们归纳为两类:
一是有神的伟力,例如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;她顺手……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;拉枯藤蘸泥浆挥洒成人;把小人儿分成男女。
二是有人的性情,例如她非常孤独、有些疲倦、假装生气、灵机一动、眉开眼笑、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。这哪里是一个什么神?分明是人类共同的、美丽的、慈祥的、勤劳的、智慧的、有创造力的、伟大的母亲!
作者通过想象,改编了这个神话,表达了对人类始祖的敬爱之情,对女娲的赞颂!
2.思考:有人说,课文中有些语言有点幼稚,不简练。例如:可以将“她忽然灵机一动:虽然,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,可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,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。”改成:“她忽然灵机一动:世间万物具备,独缺人类,何不创造一种加入?”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,叫做“人”。改成:她为之命名为“人”。你认为呢?
学生回答,教师明确:这样写能更好的表现原始、朴素、亲切,也能表现女娲的活泼、孩子气。
五、聊聊造人
1.从课文内容来看,女娲用了哪三种方法造人?
2.女娲为什么是用这三种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造人呢?
学生回答不出,教师讲解:
作者在想象这三种造人方法的时候,实际上是有历史依据和文化背景的。比如说,女娲造人而不是“男神”造人,这是因为原始社会中,生产工具不发达,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,要对付凶猛的野兽,要多生育人口,女性占主要地位;用黄泥造人,因为我们是黄皮肤人种,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反映;至于分男女造人,则是我国古代西周时期产生的婚姻制度的反映,所以说“神话是历史的影子”。
3.女娲造人从哪里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呢?
学生回答,教师明确:女娲造人而不是造其他物种(当然传说她还造了很多物种),是因为在我国古代人看来,“天地人”是这个世界的主宰,这是“天人合一”“以人为本”的传统思想的体现;男女婚配繁衍后代,实际上是受《易经》阴阳学说的影响,传说女娲的哥哥伏羲悟出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就是一阴一阳而已,发明了“八卦”,也就是《易》。这些思想都成为了我国文化的源头,所以说“神话是文化的根源”。
4.发挥想象,你觉得女娲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造人?说说你的依据。
5.思考: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?你还知道哪些人类诞生的故事?
学生回答,教师打出,大家默读:
(1)天和地被创造了出来,大海波浪起伏,拍击海岸。鱼儿在水里嬉戏,鸟儿在空中歌唱。大地上动物成群,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、能够主宰周围世界的高级生物。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,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的神族 的后裔,是地母该亚与乌拉诺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儿子。他聪慧而睿智,知道天神的种子蕴藏在泥土中,于是他捧起泥土,用河水把它沾湿调和起来,按照世界的主宰,即天神的模样,捏成人形。为了给这泥人以生命,他从动物的灵魂中摄取了善与恶两种性格,将它们封进人的胸膛里。在天神中,他有一个女友,即智慧女神雅典娜;她惊叹这提坦神之子的创造物,于是便朝具有一半灵魂的泥人吹起了神气,使它获得了灵性。
教师补充:这是《希腊神话》第一页第一段中的内容,是欧洲人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,《希腊神话》是欧洲文明的源头。
(2)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,到第六日他说:“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,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。”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,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,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,取名亚当。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,造成一个女人,亚当说:“这是我骨中的骨,肉中的肉,可以称他为女人。”
教师补充:这是《圣经》中记录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内容。《圣经》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,发行时间最长,翻译成的语言最多,流行最广,读者面最大,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,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,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。
6.从以上内容我们知道了,不同的民族对人类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解释,那么人类到底从何而来呢?
学生回答,教师总结:人类到底从何而来,历来传说和争论很多,如进化说、生命说、能量说、基因说、细胞说、神话说、外星说、海洋说、动物说;人是太空人的后代,海陆双祖复合说,外星人与古代森林猿的结合,人类是被制造出来的。另外还有一些说法,比如:呼唤而出,原本存在,植物演变,泥土制造等。我们不是上生物课,在此不做深入探究。人类其实很渺小,渺小到连自己从哪里来都不清楚,也许,人类最终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的“根”,并且认识自己吧!
六、说说神话
1.关于神话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是这样解释的:古代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,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。说说你们所知道的神或神话。
2.这些神有什么特点?
学生回答,教师归纳:中国神话中的神有无穷无尽、无影无踪、无所不能、无始无终、无情无欲、无忧无虑的特点,这是人们的一种寄托和向往。华夏五千年,原始时代,先民知识未开,见大自然各种现象,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,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,认为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。
3.思考:《西游记》《牛郎织女》是神话吗?
学生回答,教师归纳:《西游记》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小说,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,多有含蓄批评当时社会的意思;《牛郎织女》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,有完整的故事情节。
而神话,一般来说,有这样几个特点:是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,是杂乱无章的传说,没有体系,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认识自然、支配自然,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故事。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,神话资料零散的保存在各种典籍中,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主要有《山海经》《楚辞·天问》《淮南子》,另外,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墨子》《庄子》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。
4.作者袁珂,神话学家。他把《风俗通》里上古的简单的神话,发挥想象,改编成具体神奇的现代神话,他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?
(1)对生命诞生的喜爱和赞美。
(2)对女娲的崇敬和赞颂!
5.思考:《风俗通》原文中还有这么一句:“后人说,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,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,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。”为什么作者袁珂没写出来呢?
学生回答,教师明确:省略的那句话明显是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,作者不赞成这种制度,而是宣扬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,所以改编时去掉了。自古以来,随着社会发展,女性的地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女神——女奴——女人三个阶段,作者借此歌颂母亲,表达对女性的尊重。
教师总结:我们学习这篇课文,要懂得尊重传统,热爱生命,从远古的神话中汲取力量和智慧,要充分认识自己,开启人类美好未来。
下课!
板书设计
女娲 造人 神话
神的伟力 团黄泥造人 历史的影子
人的性情 用泥浆造人 文化的根源
分男女造人
【评析】
欧阳缚龙是余映潮老师的入室弟子,现为广州市86中语文高级教师,广州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室主持人,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,其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是:辩证语文,智趣课堂。
从整体结构上来看,欧阳老师将这节课分成“读读课文” “讲讲故事”“谈谈女娲”“聊聊造人”“说说神话”五个板块,显然是受到了余映潮老师“板块式教学”的影响,整堂课由浅入深,层层递进,条理清晰,结构严谨,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从方法来看,欧阳老师采用了精练概括、设问探究、细品深思、内引外联的教学活动方法,引领学生穿梭于文本之中,从多个方面培育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。
就“辩证”来讲,欧阳老师不是就课文讲课文,而是由教材生发开来,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和女娲的形象特征,系统地、立体地、多角度、多方面审视文本,思考内涵,进行了复述、概括、想象等语文训练,反复咀嚼文本,认识女娲形象,了解中国古代神话,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。
从“智趣”来看,欧阳老师不是架空地分析语文知识,而是抓住学生心理,利用知识的力量,采用多种有趣的方法和手段,让学生因获得新知、感受情境,体验情感来体验喜悦和满足,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。
欧阳老师在他的专著《辩证语文,智趣课堂》一书中写道:“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,老师不失时机的赞扬,充满智慧的点拨,学生都会倍受鼓舞,倍感欣慰。”本节课上,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。
欧阳老师还说:“如果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平等、民主、和谐、宽松、愉悦的学习环境,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以及认识教材的情感,尽快融入学生的情感中,以情激情,师生共鸣,形成和谐的教学情感氛围,则必然会感染每一位学生,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,激发他们的求知欲。”本节课,欧阳老师以情激情,以思激趣,践行了这一理念。
毫无疑问,这节课上,欧阳老师不但致力于让学生“学有所得”,而且在让学生“得法、得意、得情、得趣”上进行了诸多尝试,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,是一堂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好课。
附欧阳缚龙老师《女娲造人》课堂实录链接:《女娲造人》教学实录